“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新时代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多师一课”的教学模式,探讨了新时代“马克思新闻观”课程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提升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同类院校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去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问题”[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即是对以上所说进行讲解、阐释的。这门课程在高校通常会作为理论课,常见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法。单纯的讲授或传统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觉得枯燥、无聊,不仅重视程度不够,被动应对的也大有人在。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着力点及其理论体系。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传统的讲授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尝试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自2013年“部校共建”的意见提出以来,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复旦大学的经典文献选读法,西南民族大学“口述历史”的实践教学环节等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推出知识•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部校共建”的突破性进展。
“多师一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研究团体,在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整合与发挥个人专长,共同计划、合作以完成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或多元的评价方式,实施教师群合作教学,以此指导一个团体的学生,达成适应学生差异的适性教学目标。其本质是围绕一门课程的一种分工与合作,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打开学生视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不同师者身上汲取不同营养。有很多人对其存在不太科学的主观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多师一课”只是克服教学资源有限的不时之需。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认知误区,是对“多师一课”教学模式的本质及作用认识严重不到位的表现,观念的狭隘必然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至于还有人担心的1+1<2的现象,实际上是没有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即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
考核的公正性、教学评估的客观性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多师一课”的分工合作,仅仅能做到“分”是不够的,通过“分”后的“合”达到协同效应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多师一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思路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基于“校媒”协同、特色办学的优势及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进行了“多师一课”的创新性探索,较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1.构建原则
第一,目标导向原则。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发挥协同效应,克服“分”而难“合”的弊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抓手,坚持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旨在培养思想政治过硬、新闻业务精良,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一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2]。第二,思想理论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原则。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脱离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而单独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深度对话,贯穿于该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原则。统筹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的对接,让学生学以致用、于用中深刻理解所学。
2.构建思路
“多师一课”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思路,主要是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下,全体授课教师共同参与制订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效发挥协同教学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构教学内容。按照培养重点、难点要求,结合学生接纳程度,对现有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重构,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真正实现“理论自信”与“教学自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解决的是编辑出版人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这是未来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必备的科学价值导向。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深入融合,能够提高学生观察社会、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2)建设复合化的教学团队。所谓复合化的教学团队,是指教学团队的成员,不仅仅局限于本校或本专业,而是由本课程的专业教师、新闻出版行业的相关专家、学者及优秀从业者的优化组合而成。团队成员协同合作,根据教学模块的内容,匹配相应的教师,每位(或几位)教师负责某一个教学模块,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多师一课”的初衷所在。
(3)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团队除了共同规划设计课程、设定教学进度、编制或选择教材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克服课程理论性强、语言表达容易枯燥的弊端,我们把课堂讲授与视觉影像资料观摩相结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引领学生讨论当下热点新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引导学生解读当下社会学、政治学名篇,了解现实新闻话语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关切,提高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理解力。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分组讨论、演讲、参观、参与项目、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翻转课堂、慕课等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强化学生感性认知,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强化监督评价。制定“过程+结果”相结合的成绩考核制度。总成绩由团队教师按照规定共同认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参与程度、参观访问等,主要考查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期末成绩包括期末论文及试卷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每位教师结合教学计划要求,根据自己专题特点设定考核方式,得到团队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最后取平均分为学生最后成绩。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估,采取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督导组对每位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并参考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馈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对表现不佳的教师给予一次培训机会,培训不合格者则退出教学团队。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多师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1.教学内容“模块+专题”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共建股份制二级学院[3]的试点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共计32学时,在大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我们在探索“多师一课”教学模式时,首先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专题”化的创新设置,具体操作情况如下:首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分解为若干模块,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内涵、发展脉络等基础理论,马克思经典著作对新闻舆论工作态度的具体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的基本方针政策,“三观”在新闻舆论中的体现,习近平新闻思想等知识模块。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专业课也划分为不同模块,主要有媒体策划与编辑、媒体技术与应用、出版管理与运营等。然后,将两类知识模块进行重新整合,重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内容,形成若干个知识专题,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专业知识(及未来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这种教学设计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形式上进了课堂,而且实质上进了头脑、入了心灵。
2.教学实践“系统+赛事”化
我们按照出版社、报社的实践工作流程,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按照采、编、印、发等工作情景进行系统化的训练。这种实践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由校内教师进行单纯的理论指导,而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到吉林日报社等相关部门参加实习实训,由报社指定经验丰富的导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指导。教学实践的成果呈现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编采一版报纸版面,或制作一个微视频,或策划一个营销方案,或开发一个微信公众号等,可操作性强,反响也很好。除了系统化的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定期举办一些赛事,通过赛事内化学生所学知识。编辑出版学专业技能大赛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报纸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每届学生分组自编一份4开4版的报纸,学生们自采稿件,自编版面,自评版面,同时将报纸版面汇集成册,并出版了十本。二是出版物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每年由相关报社、出版社,免费或低价给学生提供报纸和图书,每届学生自主分组,自策营销方案、自做市场调研、自推出版物,营销后取得的善款,除支付出版社图书费用外,余下的均用于资助敬老院、贫困学生和困难的农村小学。专业技能大赛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系统化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导向意义,可谓一箭双雕。
3.教学团队“教师+专家”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师资力量雄厚,主讲教师有6名,除了本校的专业教师外,还有吉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等熟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专家型教师。校内主讲教师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理论和编辑出版专业融合部分的专题;校外专家型教师主要结合新闻出版实践案例,讲授马克思经典著作对新闻舆论工作实践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的基本方针政策,“三观”在新闻舆论中的体现等专题。每个专题的教学方法,都经过教师团队的深入研究和总体规划。
四、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围绕职责使命论、党性人民性同一论、正面宣传为主论、创新为要论、时度效标尺论、增强国际话语权论、网上舆论引导论、媒体融合发展论、“四向四做”人才论、善用善管媒体论等方面内容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定位和明确要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过程相伴而生,而且常谈常新,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样具有多重思想性与导向性的课程来说,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提升多重教学效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具独特价值。
对新兴教学模式的探索,重点在于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色,找准嫁接点。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该模式之所以在beat365顺利实施并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时效性、时代性、时新性,我们认为,统一教学计划是前提,重构教学内容是核心,团队协同作战是关键,一体化监督和评价是保障。当然,“多师一课”模式目前并非尽善尽美,比如,团队教师之间要做到无缝对接,上课前须付出更多的心力和时间,怎样使不同教师的教学主题脉络连贯,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位授课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风格并将主讲内容深入学生内心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采用该模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的课题。总之,在实施“多师一课”教学模式时,要秉持协同理念,发挥1 + 1 > 2的效应,通过民主、平等、合作的对话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理论及时代特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把一种思想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沁入到学生的心田,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作者:陈少志、祁艳红等
选自《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9期